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这道坎

中国青年报 2022-12-24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甸柳街道开办老年人手机课堂。

不会手机支付,不会使用健康码,不会使用打车软件……这种窘境是当前很多老年人正在经历的。数字化生活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传统生活方式带来冲击,尤其是老年人正面临破除“数字鸿沟”的难题。

“我的手机出问题了!”家住河北沧州60岁的齐桂荣坐在炕头上给女儿微信留言。

“今天在小卖部买东西,刷码付完钱,回家发现微信零钱里的钱没少。”齐桂荣的语气里透着不知所措。远在外地的女儿已经不止一次收到母亲的求助。

而这种窘境是当前很多老年人正在经历的。不会手机支付,不会使用健康码,不会使用打车软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化应用已经深刻改变了世人的生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传统生活方式带来冲击,尤其是不少老年人正面临破除“数字鸿沟”的难题。

科技让老年人“受益”也“受伤”

做家务、看孩子,偶尔串门打麻将,齐桂荣的生活和许多农村老人一样,简单而乏味。直到3年前,女儿把她的老年手机换成了智能手机,她仿佛找到了“新大陆”。

《兰花花》《我的二哥二嫂》《我的仨妈俩爸》……齐桂荣把手机上推送的苦情剧和年代剧看了个遍。

“打麻将好不好,结论太令人意外!”“亲们,来看看,这个视频错过后悔!”“家里有小孩的注意了,这些东西不要再吃了!”……齐桂荣乐此不疲地向亲戚和子女转发一些题目夺人眼球的视频。而最让她高兴的是,智能手机拉近了她与亲戚朋友的距离。

每天晚上,忙碌了一天闲下来的齐桂荣跟姐妹视频唠唠家长里短,跟子女聊聊生活近况,是她最轻松惬意的时刻。今年疫情以来,齐桂荣时不时还和家人讨论,哪里又出现病例了,并戴上老花镜,拿着手机给家人分享新闻。

虽然她现在还是一遍遍问子女如何用手机支付,虽然她对于网络购物、手机打车还一窍不通……不可否认,手机确实改变了齐桂荣的日常,为她原本封闭的生活打开了一扇认识外界的窗。

当然,窗外的信息有好有坏。前不久,齐桂荣被亲戚拉进了一个售卖保健品的群,该保健品号称“包治百病”,群里每天都有神乎其神的产品介绍,康复事例,一口一个“亲人们”。这让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齐桂荣信以为真,并跃跃欲试这款100元一粒的“神药”。子女百般规劝,最后偷偷把微信群删除了,才让母亲打消了念头。

而这也让子女十分后怕,齐桂荣的女儿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同村的一位老人因为加了几个传销微信群,被骗了数万元。“网上信息真假难辨,老人很容易上当受骗。”

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李强介绍,智能手机和各种应用软件的普及,便捷和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目前在公交出行、医疗就医、文娱旅行等方面,老年人均可享受线上便利服务;同时,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线上内容资讯、交友互动的平台,使老年生活更丰富多彩。而另一方面,智慧应用的普及,对没有智能手机或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而言,增加了相当的难度。海量信息使得老年群体难以辨别真伪,更易受骗,利益受损。

培训课一“座”难求 技术教育老有所学

“智能手机很方便,但是很多功能我都不会,儿女也没太多时间教我们,如果有专门的人教就好了。”齐桂荣的愿望也是很多老年人的心声。

如今,相关的培训班已在各地付诸实践。近日,南京鼓楼开放大学推出智能手机培训课程,教授老年人扫码付款、网上挂号、使用健康码以及诈骗防范等。课程甚至出现了一“座”难求的情况。

家住北京平谷区的59岁“桃农”张淑文,2018年参加了当地组织的“新农人电商培训”,教授桃农通过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短视频等卖桃。

“手机刷码付款,钱都没了咋办,去哪儿找?”初学时,张淑文觉得这个“不靠谱”。后来,在老师一步步耐心地指导下,张淑文不仅能熟练地用手机收付款,还能发朋友圈介绍自己的农产品,在快手上发布了上百条短视频,年近六旬的她没想到自己也成了电商达人。

如今,张淑文每天使用手机三个小时以上,孩子在公园玩耍的场景她会拍下来发到快手上,偶尔也在淘宝上买点东西,空闲了还会在手机上斗斗地主。“我最喜欢看今日头条和腾讯的新闻。”张淑文说,她最近关心的事是美国总统大选。

同样家住平谷区的王淑华今年65岁了,她的培训之路走得没那么顺畅。“老师讲的内容课上学、课下忘。”她只能跟在老师后面,老师去哪儿讲课,她就去哪儿听。“有条件学习怎么使用智能手机,我感觉挺幸运的,我们老年人太需要了。”

最近王淑华正在学习微信添加朋友,但是还不敢在网上购物,“就怕点错了,白花冤枉钱。”王淑华还记得有一次在手机上看到看视频领红包的链接,她下载后得知要绑定银行卡,在银行办理绑定时,工作人员提醒她要小心上当,这才避免了一次受骗。

打造适老化应用 满足老年群体使用偏好

2018年发布的《我国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称,46.3%的中老年人从未用过手机支付,而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

“受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等影响,部分老年人学习新事物存在畏难心理,学习信心下降,无法熟练掌握智能手机的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说。

对于如何破除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专家们认为,需要政府、企业和家庭成员共同努力。

于政府而言,李强认为,应该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业务办理、医疗就医、公交出行等),简化线上办事流程,促进应用适老化,设置必要的线下办事渠道。同时,提升线上消费、支付的便利化和易用性水平,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此外,还应加强应用培训,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困难,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化应用的操作能力。

如何防范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时上当受骗?李强建议,应实施常态化综合监管,加强与媒体等社会力量合作,充分依托各类举报投诉热线,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使用智能化产品、享受智能化服务。

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已经做出行动,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方案列出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包括20项重点任务。例如方案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简化‘健康码’操作,以适合老年人使用”“保留电话、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等等。

而对于企业,李强认为,应该优化智能应用,优化界面交互、内容朗读、操作提示、语音辅助等功能,打造大字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简洁版等适老化应用,将无障碍改造纳入日常更新维护,满足老年群体使用偏好。

“家中子女应主动帮助父母使用智能应用,使老年人更容易、更迅速掌握智能应用操作;督促老年人提升防诈骗意识与信息安全意识,定期帮助老年人排除应用中的信息泄露隐患;鼓励老年人合理利用互联网,使用智能应用,享受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便捷。”王莉莉说。

相/关/链/接

相关政策出台 推出适老化服务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针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遇到的“痛点”“难点”提出解决方案,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

痛点一:智能手机不会用,“健康码”变“拦路码”。方案提出: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为辅助行程证明等替代措施。

痛点二:约车软件太复杂,“扫码”乘车搞不定。方案提出:引导网约车平台公司优化约车软件,增设“一键叫车”功能,鼓励提供电召服务。公共交通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的方式。

痛点三:线上预约难操作,线下挂号排长队。方案提出:医疗机构、相关企业要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

痛点四:扫码支付未开通,想付现金却遭拒。方案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费用、行政事业性费用缴纳,应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

痛点五:网上支付不放心,用户注册流程多。方案提出:推动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购物平台等优化用户注册、银行卡绑定和支付流程。平台企业要提供技术措施,保障老年人网上支付安全。

痛点六:文体场所不适老,外出常吃“闭门羹”。方案提出:提高文体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公园、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应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进入或购票名额。

痛点七:线下办事路途远,网上办事有门槛。方案提出: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应具备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方便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网上办事。医疗、社保、民政、金融等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

痛点八:智能终端太难学,字体太小不习惯。方案提出: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使其方便老年人使用。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困难,组织行业培训机构和专家开展专题培训。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 2016 头条618 www.zz618.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public_r['add_beia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public_r['add_jubao']?> <=$public_r['add_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