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宛平城始建于始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最初名叫“拱极”城,清时改名为拱北城。在建城整整三百年后的1937年,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日本由此开始全面侵华。
上图是卢沟桥事变前夕,日本军机对北京及周边进行的航拍,为其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图中所看到的宛平城虽然不大,但城墙非常完整。下方的东门瓮城以及上方的永定河和卢沟桥都显现得非常清晰。
以下图片为日本随军记者所拍摄,时间为1939年7月,此时距离事变爆发已过去两年有余。
宛平城有一东一西两座城门, 西城门叫永昌门。七七事变爆发时,抗日将士从这里奔赴抗战一线。城门上是被日本炮火毁坏的城门楼,裸露的房梁令人触目惊心。
顺治门是宛平的东门。在宛平建城七年之后的1644年,李自成从西边攻入北京称帝,年号永昌。随后清兵又从东边攻入北京称帝,年号顺治。年号和两座城门名字相同的巧合背后,似乎昭示着明朝不可逆转的灭亡命运。
东门瓮城城墙城墙上,站着一名伪军岗哨,为前来游览的日本军官放哨,旁边插着一面五色旗。
两名日本军官的合影。其身后是在他们的炮火下损毁严重的瓮城城门洞。
从东门城墙上向东望,不远处有一座插着巨大膏药旗的小山丘,日本人称那里为“一文字山”,“七七事变”当日,日本人就是把山炮架在这个高地上轰击宛平城的。
最初,五色旗为北洋政府时期使用的国旗,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故五色旗又被称为五族共和旗。
伪政权手下的伪军,但日本人对这样的武装并不信任。1937年7月29日,通州保安团的起义给他们的沉重打击让这些鬼子记忆犹新,因此在伪军队伍里经常有执行监视任务的日本宪兵。
宛平城墙下,日本人立的“卢沟桥夺取部队突击之跡”碑”,所谓的“碑”,只是一个木柱。其后方城墙上的弹痕累累在目。
日本人在卢沟桥附近的一文字山上立的“事变”纪念碑。1937年最初树立的时候也是一块方木,1939年改建成石碑。图中的几名女子正在给被打死的日本鬼子献花圈,可悲的是,她们都是中国人。
在这张宣传文字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郝老婆婆”。为了宣传的需要,日本人刻意想把她打造成“日中亲善”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