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决战》首现林彪正面形象,杨尚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乐享趣闻轶事 2021-11-02

199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决战》三部曲横空出世。

《大决战》三部曲包括《大决战辽沈战役》、《大决战平津战役》和《大决战淮海战役》。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大决战·辽沈战役》刚一拉开帷幕,观众看到的第一个片中人物就是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

这是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剧照

按理说,既然讲的是辽沈战役,说什么都绕不开“辽沈战役”我军最高军事主官林彪。

因此,在电影里出现林彪不应该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林彪一夜之间跌下神坛,从此不再是正面人物。

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大决战》之前,“林彪”一直是编剧、导演们头疼的角色。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从红一军团到八路军115师、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都有林彪的足迹。

然而,在创作有关八路军115师、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等题材的文艺作品时,创作人员都面临这样的难题:

能不能(要不要)在作品中提到林彪?

如果忽略不提,则有悖史实;

如果提及林彪,尺度和分寸又将如何把握?

一直到拍摄《大决战》的时候,这个让创作人员头疼的问题才有了确切的答案。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同志一锤定音,给出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明确指导。

于是,林彪的形象终于出现在了大银幕之上。

看过《大决战·辽沈战役》的朋友也许还记得,影片一开始,观众首先看到的是林彪的背影。

画面中的林彪背对镜头,他长时间凝视着墙上的“东北敌我态势图”,沉默不语。

过了许久,林彪缓缓走回桌边,一边看着电报,一边抓起几粒黄豆,一粒一粒送入口中,表情显得非常凝重。

电影《辽沈战役》剧照

在林彪出场的这场戏里,导演没有安排片中人物说一句话,仅用镜头语言就交代清楚了两个内容:

其一,在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的问题上,林彪与毛主席产生了分歧,影片中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正在权衡利弊,左右为难;

其二,通过表现林彪的沉默寡言、喜欢吃黄豆这样的小细节,点画出了林彪大致的轮廓。

其实,最早为林彪这个人物设计的出场方式不是这样的。

在正式拍摄前,影片的编剧为“林彪”这个人物设计了好几种出场方案。

最让编剧得意的设计是:

在通往锦州的公路上,行军中的“东野”某部官兵挡住了林彪司令员乘坐的吉普车。

司机猛按喇叭,催促战士们给吉普车让路。

一位小战士一边大步走着,一边回头朝司机嚷嚷道:“催什么催?咱们不也急着赶路吗!”

林彪司令员走下吉普车,叫住这个小战士问道:“你是哪个部队的?”

小战士头也不回地回答说:“老子是‘东野’林总的兵!你是谁?”

“老子是‘东野”司令员林彪。”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林彪司令员面无表情,嗓门也不大,却也把小战士吓了一跳。

编剧认为,林彪司令员这样的出场方式比较新颖,对观众的感官、视觉冲击也会比较强烈。

但是,导演组却最终采纳了一个相对低调的设计。

他们认为,这样的设计才符合林彪司令员的性格特征。

毋庸讳言,在处理类似这样的问题上,《大决战·辽沈战役》的创作人员还是秉持了谨慎、谨慎、再谨慎的态度。

尽管手持杨尚昆同志赐予的“尚方宝剑”,创作人员并没有由此而彻底放开手脚。

毕竟,在银幕上出现林彪的正面形象,这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为了拍好《大决战》三部曲这样的战争巨片,八一电影制片厂不仅“举全厂之力”,投入了几乎所有的精干力量,还肩负着巨大的政治责任。

接受中央军委指派的拍摄任务后,八一电影制片厂马上开始了剧本创作。

为了写好剧本,创作组查阅了海量资料,采访了数百位参加过三大战役的老战士,还实地考察了三大战役战场旧址。

中央军委杨尚昆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杨白冰主任十分重视《大决战》剧本的创作。

杨尚昆副主席的要求是:“要经得起历史的推敲,剧本不好就不要拍。”

没想到,还没正式动笔,创作人员就碰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作为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主要指挥员,林彪这个人物在《大决战》三部曲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但是,有人担心,在影片中反映林彪这个人物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由此主张剧中不写林彪。

另有人主张,如果一定要写林彪的话,就把他写成反面人物。

但是,林彪指挥了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不写林彪、把林彪写成反面人物好像说不过去。

所以,就有了比较折中的意见;

影片中可以出现林彪这个人物,但要掌握好林彪的出镜率。

少给几个镜头,或者只给个背影,一带而过;

尽可能减少林彪这个角色的台词,或者干脆不安排台词。

电影海报 《大决战》

杨尚昆副主席非常理解创作人员的顾虑,在一次谈话中,杨尚昆副主席就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

杨尚昆副主席说:“电影里当然要有林彪,不然的话,当年东北那场大仗是谁指挥的?”

在说到角色定位问题的时候,杨尚昆副主席毫不犹豫地说:

“写林彪一定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他后来是出了问题,但也不能写成从头至尾都是坏的。”

杨尚昆副主席的表态对于剧本真实描写林彪这个人物,还原三大战役的历史原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7年年底,电影文学剧本《大决战》终于完成了最后一稿的写作。

接下来,八一电影制片厂进入了紧张的筹拍阶段。

经过反复研究,八一厂决定由李俊出任总导演,同时还确定,由杨光远负责辽沈战役部分的导演工作。

影片《大决战》涉及238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敌我双方的主要角色就达50人之多。

经过一番紧张的选拔,剧组基本选中了几位关键人物的扮演者。

剧组首先确定由古月扮演毛主席,他的外形和气质等都与毛主席极其相似。

扮演蒋介石的演员是赵恒多,在影片《血战台儿庄》中,赵恒多的表现众口皆碑。

扮演周恩来的演员原本是王铁成,因为王铁成的年龄偏大了些,所以,最后决定由曾在《七七事变》等影片中成功扮演周恩来的苏林扮演周恩来。

为了选好扮演林彪的特型演员,剧组在30多个“林彪”候选人里反复遴选,最后决定由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马绍信扮演林彪。

为了演好林彪这个特定历史人物,马绍信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

他找来一大堆历史资料,前后做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还采访了不少“四野”当年的高级将领。

这些人包括罗荣桓元帅的夫人、刘亚楼将军的夫人、担任过林彪秘书的夏桐、原“四野”作战处处长苏静,还有林彪的女儿林豆豆。

马绍信了解到,林彪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林豆豆就介绍说,叶群一天说的话比林彪一个月说的话还要多;

夏桐说,林彪素来“喜怒不形于色”,从来就没有见他开怀大笑过,讲话时也很少有肢体动作;

苏静说,林彪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看地图和吃黄豆是他唯一的爱好。

这些同志向马绍信介绍了林彪非常多的情况,给了马绍信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马绍信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他比较好地把握好了分寸,把林彪这个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剧照

《大决战·辽沈战役》剧组曾经流传一则趣闻。

《大决战·辽沈战役》在香港上映期间,剧组搞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观众见面会。

当年参加过这次见面会的朋友介绍说,见面会上,分别扮演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角色的特型演员受到了香港观众的热烈追捧。

其中最受香港观众喜欢和关注的特型演员就是马绍信,受欢迎程度居然超过了毛主席的扮演者古月。

细心的朋友也许会注意到,在近些年来上映的影视剧作品里,毛主席等领导人讲的都是普通话。

但是,拍摄《大决战·辽沈战役》这本电影时,扮演毛主席、周恩来、蒋介石等重要角色的一部分演员说的是方言。

李俊总导演认为:“听领袖人物讲方言,会给人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

电影上映之后,一些老同志纷纷发表文章,畅谈“观后感”。

其中有些文字着实令人感动。

一位曾经担任过毛主席卫士的老人在文章里写道:

听到电影中毛主席熟悉的湖南口音,我似乎一下子回到了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我的眼泪马上就情不自禁地落了下来。

为了让特型演员的形象更接近人物原型,同时避免在电影中出现领袖人物脸谱化、公式化的俗套,剧组提出了“精神上平民化,细节上生活化”的总体要求。

每次拍摄前,特型演员们通常都会提前到达拍摄现场,早早就换好服装,酝酿情绪,让自己提前进入角色。

马绍信原本的性格比较开朗,也比较健谈。

可是,一旦穿上林彪的服装,马绍信立马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顷刻间就变得表情严肃,寡言少语。

三大战役时期,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林彪等主要领导都比较清瘦,这下可苦了古月等特型演员们。

为了使自己的形象更接近剧中人物,大家主动展开了“减肥运动”。

如何在短时间内成功减肥?

特型演员们普遍采取的措施就是饿肚子减肥。

毛主席的扮演者古月和邓小平的扮演者卢奇都喜欢下棋,为了快速减肥,他们两个人常常饿着肚子通宵下棋。

马绍信的减肥方法更“残忍”,他会连续几天仅以蔬菜果腹,再加上熬夜看书,一看就是一个通宵。

如此一来,马绍信很快就消瘦了许多,甚至变得有些憔悴。

古月提醒他:“差不多就可以了,减肥搞出毛病来就麻烦了。”

马绍信说:“那个年代条件艰苦,林彪本来就不胖,再加上作战压力大,应该比我现在的样子更瘦、更憔悴些。”

为了演好林彪这个角色,在电影拍摄期间,马绍信完全沉浸到了角色之中。

大家注意到,不管在不在拍摄现场,不管是否拍摄他出演的内容,马绍信都身穿林彪的服装。

不管是说话、走路、面部神情,马绍信都会下意识地向林彪靠拢。

马绍信甚至跟林彪一样好喜欢上了黄豆,他特意买来一大袋黄豆,请后勤的同志帮忙炒熟。

每次出门前,马绍信都会往衣兜里装上一大把黄豆,时不时抓上几粒塞进嘴里咀嚼。

为了营造壮观的战争场面,八一电影制片厂也是开足了马力,调动了最大的资源。

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时有1000多人,拍摄《大决战》时,有近800个参加了电影拍摄,创下了参拍人员数量之最。

拍摄这部电影的各项物资投入也是空前绝后,堪称军事片之最。

这些物质包括:

160吨TNT炸药,5823套解放军制式棉衣,4331套国民党军用棉衣,血浆100公斤。

还有100辆汽车,50辆坦克,170多万炮弹,20吨药品,100多部老式电话机……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剧照

经过剧组上下的齐心协力,艰苦努力,《大决战·辽沈战役》终于完成了最后一个镜头的拍摄。

1991年8月1日,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4周年,电影《大决战》终于跟全国人民见面了。

《大决战》这部电影的首映式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

时任国家主席、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也参加了首映式,并给予这部电影非常高的评价。

影片在全国上映后,同样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从1992年1月起,《大决战》这部电影频频获奖,这些奖项分别是:

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最佳美术、最佳剪辑、最佳道具和最佳烟火等6项大奖;

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之最佳故事片奖;

解放军文艺大奖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

除此之外,解放军总政治部还给《大决战》摄制组记了一次一等功。

小平同志连续几次观看了这部电影,他还对工作人员说:“电影拍得很好,很真实,我每年都想要看一遍。”

《大决战·辽沈战役》剧组的同志们都知道当年的一个真实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杨尚昆副主席。

《大决战》三部曲完成拍摄后,杨尚昆副主席在北京接见了剧组主创人员。

他与古月、卢齐、赵恒多等特型演员一一握手,祝贺他们成功完成了拍摄任务。

有人发现,杨尚昆副主席似乎一直在演职人员队伍里找一个人。

果然,杨尚昆副主席没有在前几排找到他想找的人,只能急切地问:“林彪呢?林彪在哪里啊?”

古月当即指着最后一排位置说:“在那儿呢!”

杨尚昆副主席马上伸出双手,与走上前来的马绍信紧紧握手,久久不肯松开。

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剧照

据一直站在旁边的古月后来回忆,杨尚昆副主席紧紧握住马绍信的手,抖了又抖,晃了又晃……

如今,距《大决战·辽沈战役》首次上映已经过去了30年。

这部电影也成为不可复制、难以超越的精品,被几代中国人啧啧称道,念念不忘。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正在为您加载更多...
© 2016 头条618 www.zz618.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public_r['add_beia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public_r['add_jubao']?> <=$public_r['add_tj']?>